瑶族药浴所用药材都是当地盛产的民间野生草药。一次药浴要用的草药,少则十几种,多则几十上百种。这些药都是平时劳动之余顺道采回来的,有的是房前屋后野生的,所以用时很方便。药浴时,要根据不同体质、不同季节、不同症状选择不同药物。通常产妇及新生儿多选用温补和消炎杀菌的药物,比如羊河、千样错、大血藤、鸡脚枫、七星草等,这样可预防产妇及新生儿的各种感染,调气补血,促进产妇子宫修复、提高新生儿免疫力。产后药浴,人们称之为“月里药浴”,许多瑶族妇女,产后经过药浴的调理保养,产后10天左右就能下地劳动;同时新生儿往往有随母药浴的习惯。劳动后淋雨受寒,伤风感冒,更要进行药浴,可起到温脾散寒、舒筋活络及恢复体力,预防风湿的作用。常选用大发散、串地香、枫荷叶、交又、威灵仙、鸭脚枫、小木通等药物。老年人也很注重药浴,一般多选用活血化淤,温补肾阳之药。例如青春藤、威灵仙、黑钩藤、大水枫等。这无疑对促进机体新陈代谢,保持旺盛生命力,延缓衰老是大有帮助的。对患有风湿关节痛或腰肌劳损者,则多选用祛风除湿、活血化淤、强筋健骨之药,如满天星、九节风、透骨草、松筋藤等,这些药可起到松筋活络、恢复肢体功能的作用。若患有肩颈痛及骨质增生等风湿痹痛,常选用祛风散寒活血镇痛之药,如金跃龙、小王获、定马草、透骨草等。
瑶浴属于传统中医疗法的外治内调法,它是将水盛于大浴桶内,浸泡全身,利用水温本身对皮肤、经络、穴位的刺激和药物的透皮吸收,达到治疗疾病、养生保健的目的,它不同于一般的热水浴、花瓣浴、温泉浴等,而是按照中医辩证施治的原则,根据不同的症状,选配不同的
瑶浴药包,进行治疗,因药物不经胃肠破坏,直接作用于皮肤,并透过皮肤吸收进入血液,故较之内服药物有见效快、舒适、无任何毒副作用的优点,也不会增加肝肾的负担,因此被誉为“绿色疗法”,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。中华药浴,古已有之。我国最早的医方《五十二病方》中就有治婴儿癫痫的药浴方。《礼记》中讲头有“疮则沐,身有疡则浴”,《黄帝内经》中有其受外邪者,溃形以为汗的记载,可从讲,药浴的历史源远流长,奠基秦代,发展于汉唐,充实于宋明,成熟于清代。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,除有抵御外邪侵袭的保护作用外,还有分泌、吸收、渗透、排泄、感觉等多种功能。
瑶浴疗法就是利用皮肤这一生理特性,起到治疗疾病的目的,其机理不外乎局部作用和整体作用两个方面。局部作用是通过药物直接作用于肌表,以及肌肉、关节,改善皮肤、肌肉、关节的代谢,恢复其功能,直接针对病因、病位发挥治疗作用;整体治疗是通过药物透皮吸收进入血液,通过调整全身阴阳气血来调节五脏功能。清代吴师机曾说“按其位,循其经,核其形,就病治病,皮毛隔而毛窍通,不见脏腑恰直通脏腑也”。现代研究表明,
瑶浴液中的药物离子通过皮肤、粘膜的吸收、扩散、辐射等途径进入体内,避免了肝脏首过效应,增加了病灶局部有效药物的浓度,直接针对病因病位发挥治疗作用。同时热刺激引起局部的血管扩张,促进局部和周身的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,使新陈代谢旺盛,局部组织营养和全身机能得以改善,从而使疾病痊愈。
瑶浴疗法通过瑶药的神奇作用,水的温热效应以及磁疗效应,能够达到气血通畅、五脏平衡、疏通经脉、透达腠理、祛邪和中、温经散寒、祛风除湿、清热解毒、消肿散结、通络止痛、养荣生肌、美容保健等作用,对风湿关节痛、失眠、便秘肠胃病、妇科病等有确切疗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