什么是瑶族
瑶浴?平凡的村庄,讲述一个不平凡的故事…… “瑶族
瑶浴”贯穿于瑶族同胞生活的始终,瑶村家家户户,煮药洗浴已成为“约定俗成”,先
瑶浴后吃饭是这个民族的良好习惯。按瑶话意思说:人劳动一天,谁都会感到疲劳,不先洗浴驱除疲劳,吃饭不香也不多。瑶族人民把
瑶浴和吃饭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来看待,饭天天吃,
瑶浴也天天要洗,一直延续至今。由于瑶族同胞十分注重用
瑶浴健身和防治疾病,因此男女老少身强体壮,极少患病,长寿者多,其人均寿命亦比周边不沐
瑶浴的村寨都高。妇女从怀孕之日起,每日都要洗
瑶浴,直至产期,这种用于保胎的药草一共6种,都由孕妇自己采摘。更令人惊奇的是,医学称妇女分娩后可洗淋浴,但不得坐浴,以免细菌感染。而瑶族妇女分娩后20分钟,便可坐入浴桶洗浴,这种用于产妇生殖系统保健及加快子宫收缩的药水,共由15种药草配制而成。产妇经过10天的洗浴后,即可进行一些简易的劳动。当新生婴儿呱呱落地后,即可用4——5种药草配制而成熬煮的药水洗浴,可以预防婴儿常见疾病,每天洗1—2次,直至长大成人。当瑶人过世,不论长幼,均用一种药草煮水洗浴净身,方可超渡亡灵。更为惊奇的是,整天劳作于大山之中的瑶族妇女,几乎没有患妇科病的,这即使在医学发达的现代社会也不得不说是个奇迹。 瑶寨瑶民用药水
瑶浴洗身,不分男女老幼,全家皆洗。妇女生孩子,满三朝均洗药水澡,婴儿洗后健康免疫,产妇可以驱风去瘀,补身强体,产后一星期就可以劳动。用艾叶煎液给初生婴儿沐浴,可免患皮肤病,用葫芦卷须在年终除夕之夜给小儿洗澡,据说可免出麻疹。瑶族人民过端午节,家家户户都采用鲜药草洗澡,对于防治春季流行病起了很好的作用。 据传,瑶族祖先在迁徙的过程中,缺医少药加上瑶族同胞一般居住在高坡上由于海拔高,常年云雾缭绕、湿度极大,极易引发风湿、伤寒等疾病。千百年来,生活在深山密林中的瑶族同胞,对原始森林中的野生藤木感知最为深刻,他们为了生存,利用大自然赋予的各种植被进行治病防病和保健养生,抵御病毒侵害,形成了重防病、保健、养生、长寿的生活理念。在漫长的岁月和长期的劳动中,他们经常采大山之灵草、深山之鲜药加水熬煮,修木桶浸泡洗浴。“瑶族
瑶浴”就是瑶族人民千百年来与山草藤木朝夕相处,经过几千年历史,几十代人的实践与应用,不断完善创新而沿袭流传至今的千年古方。“瑶族
瑶浴”的配方传女不传男,且瑶族世代不与外族通婚,所以那神奇的“瑶族
瑶浴”配方是一个永远解不开的谜。 瑶族
瑶浴原理是借水的温度、水的机械刺激和药物的作用,对机体发挥治疗效能的。当利用热药液在皮肤或患处熏洗时,由于温热的刺激,引起皮肤各处的血管扩张,能促进局部和周身的血液和淋巴循环,使新陈代谢旺盛,改善局部组织营养和全身机能,并能疏通经络,促进经络的调节活动功能。药液又能刺激皮肤的神经末梢感受器,通过神经系统,形成新的反射,从而破坏了原有的病理反射联系,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。由于皮肤和粘膜有呼吸作用,
瑶浴因所用药物不同而具有滋补强壮,清热解毒、消炎杀菌、疏通腠理、清洁伤口、活血通络、行气止痛、祛风燥湿、杀虫止痒等不同的作用,可治疗多种疾病。正因为如此,在金秀大瑶山广泛流传一句瑶族民谣:“若要长生不老,天天洗个药水澡”。这就是洗药水澡能成为瑶族的习俗,历数百年而不衰,沿习至今的原因。至于汉族
瑶浴与瑶族
瑶浴究竟谁开
瑶浴之先河,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,瑶族没有形成本民族的文字,故无典籍可考,但瑶族
瑶浴的历史已经是源远流长了。 “瑶族
瑶浴”是瑶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一种独具特色的洗浴方式,是在长期游耕、狩猎生活中形成的一种古老而神奇的保健方式。洗
瑶浴既可舒筋活络、消除疲劳、抵御风寒,又可健身洁体、祛风除湿、防病治病,特别是对防治风湿、妇科、皮肤和伤风感冒等疾病尤为有效。据初步统计,“瑶族
瑶浴”药方有188种,主要由追风伞、半边枫、九龙藤、血藤、节节草等30多种中草药组成,主治47类疾病。 瑶族老人常说:靠山吃山,莫伤其本;靠水吃水,莫损其源;让水常清,让山常绿。因此,瑶族采药一年只采一面山,来年再采另一面山,周而复始,从不过分索取,以达到人与大自然的和谐。